2012年3月《經濟學人》雜誌指出,全球正邁入第三波工業革命-「數位化製造」,而最重要觸媒為積層製造(AM,Additive Manufacturing)亦稱為3D列印。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 (MIT Technology Review)將3D列印列為是2013年十大科技突破。美、歐、澳、非與亞洲等國家,紛紛以國家級研究資源投入,鎖定關鍵的發展期,迎接未來成為主流的先進製造技術。
美國、新加坡和中國等政府都傾全力發展 3D 列印產業,美國將就其列入十二年國教與高等教育課綱,把推展3D列印技術,作為振興美國製造業的重要策略,而臺灣也無置身事外,透過發展3D列印,推動產業應用創新加值與佈局關鍵技術,強化臺灣製造業之競爭力。為推動3D列印設計人才,計畫在高中職普及使用3D印表機,能讓學校教育體系的年輕學生有機會使用立體列印工具,可及早激發其對創意設計的興趣。工研院也積極投入3D列印技術,成立國內第一個3D列印製造產業群聚,目前已經有36家企業與機關參與。
透過3D列印,規模經濟將不再是製造業的重點,社群化的合作與產品的獨特性才是這波工業革命的新趨勢。近代工業變革從十八世紀後期英國紡織業的機械化,以蒸氣動力技術讓人們從手工製造轉向機器製造,帶動第一波工業革命;二十世紀初期,福特汽車創辦人亨利.福特(Henry Ford)運用可移動的流水生產線,開始大量製造,帶動第二波工業革命;2011年以來,英國《經濟學人》雜誌、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與CNN等國際媒體相繼報導,點出全球正邁入第三波工業革命。
工業革命後,大量生產降低了產品成本與製造時間,滿足了早期快速成長的市場需求,但是現代人的需求多樣化,故市場的走向已漸漸從產品導向轉換為客戶導向,大量生產的方式雖然成本低,但是消費者選擇有限,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客制化的個人需求。3D 列印帶來的革命性影響即是引領一個新的製造業思維:小量製造的、客制化的、精緻的製造生產過程。3D列印有別于工廠生產線大量、快速的製造流程,將一定厚度的材料反復列印在平臺上,循環往復,直到生成整個成型件。按照不同的實作工藝,材料可以是紙張、塑膠、金屬、陶瓷等各種材料;因為如此特性,它能透過小量生產提供高度客制化的產品服務,快速即時溝通、有彈性的製造方式與較短的生產流程,製造商就可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,透過網路平臺與消費者密切互動,來製造好品質的客制化產品。在3D列印技術的幫助下,未來人人都是「自造者」。